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是彰显“秀山丽水”自然禀赋和“千年处州”文化底蕴的必然选择。为深入挖掘和积极传承历史文脉,努力绘就高水平建设山水文化名城画卷,让文化成为引领山水城市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丽水摄影博物馆和丽水市摄影家协会公众号特开设“山水文化名城·影像篇”专栏,分期推送本土摄影家的优秀摄影作品,以影像诠释山水之美与文化之韵。本期介绍舒巧敏的作品《问瓯》。
舒巧敏《问瓯》
2022年起,我以瓯江为脉络,从处州到永嘉郡,巡迹文化溯源的摄影创作,试图串联起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文化,在传统山水哲学与摄影实践的碰撞中,构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瓯江流域的山水,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自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以山水诗开宗立派,瓯江便成为文人寄情抒怀的精神场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畅神”之说,将山水视为精神自由的载体。我以摄影实践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畅神”理念的当代延续;呈现的瓯江山水,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文人墨客笔下“澄怀观道”的具象化表达。
西方摄影自诞生起便以客观记录现实为核心,追求瞬间的永恒;而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则秉持“以形写神”的理念,侧重主观情感与意境的抒发。我尝试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既以纪实手法捕捉瓯江流域的文人足迹与自然景致,又借助拼贴、并置与实物装置等创作方式,赋予作品诗意的美学表达。我以敬畏之心面对瓯江的山水与人文,试图通过影像进行古今对话。不仅是对文人墨客足迹的追寻,更是对当代人文化身份的思考。
石门三首,2025
石门洞天,2025
封门山,2023
木落知风发,2022
“牡丹亭”,2023
莺花亭,2024
孤屿东塔,2024
倪翁洞,2025
延庆寺塔,2023
回溪石濑,2022
宋窑遗址,2022
鼎湖孤峰,2023
茂林修竹,2022
括苍松,2024
醉墨满壁谁为裁,2024
孤屿西塔,2024
灵鹫寺石塔,2024
南宋石刻,2024
南园,2024
延庆寺塔,2023
时思寺,2024
谢公岩,2024
雁山,2022
评论文章
山水的褶皱
文 / 傅为新
2022年开始,舒巧敏开始了他长达四年的“问瓯”影像创作计划,并完成《问瓯》的创作。舒巧敏试图从历史的视角出发,以影像的方式去完成这场文化寻踪。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行走,更是精神意义的溯洄。通过静观凝视的中画幅镜头,舒巧敏不仅重现了谢灵运笔下“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山水意境,同时构建起一个让传统与现代、文献与艺术、客观记录与主观抒怀得以交织的对话场域。这是以光为笔的现代山水写意,也是关于中国文化精神如何通过视觉媒介在现代性中进行传承与转译的深度探索。
《问瓯》的创作出发点首先是基于文化考古。舒巧敏沿着瓯江,从处州到永嘉郡,追寻以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为代表的瓯江文脉,进行溯源文化的摄影创作。这一考察行动的本身便是对历史的挖掘与勘验。摄影通常被视为“定格当下”的媒介,在这里被转变为回溯时间的工具,舒巧敏面向的不仅是此刻的山水,更是沉积于山水之中的文化记忆与时间褶皱。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将瓯江流域的自然景观首次大规模纳入到文学观照和表达之中,使之从纯粹的自然存在转变为承载文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精神载体。舒巧敏试图寻找的便是这一精神的“地质层”,他试图通过这些画面穿透现实表象,触及那隐藏在山水肌理之中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密码。这样的创作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摄影,成为具有文献价值与考证意义的视觉研究,为“问瓯”这一文化概念提供具象的、可感知的影像注脚。
然而,《问瓯》的创作意义并不在于它仅仅是一部影像特征的视觉文献,而是通过作品探讨如何建立“现代”与“古代”之间的精神对话。这便涉及到创作中需要融会的美学实践——如何用源于西方、强调客观性与瞬间性的摄影术来传达中国山水文化中“天人合一”、“澄怀观道”的主观与永恒?舒巧敏寻求到了一种自洽与平衡,这种平衡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观看方式的融合。摄影传统追求对客观现实的凝固,其美学基础建立在科学的精确性与瞬间的决定性上。而中国山水艺术,无论是诗是画,皆崇尚“畅神”与“写意”,追求的是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的交融互渗,是“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舒巧敏的镜头语言调和了这两种传统。他的构图显然深谙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则,在二维平面中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和“可游可居”的意境。同时,他又保留了摄影的纪实特性,光影捕捉和细节呈现的真实性,使得镜头中的场景并非虚无缥缈的幻境,而是根植于瓯江流域具体土壤的真实存在。这种“既实且虚”、“既真且意”的影像,正是古今对话得以发生的视觉基础。
其二,是创作手法的转译。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对话性,舒巧敏超越了传统的直接摄影,引入了拼贴、后期制作、并置与实物装置等当代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绝非简单的形式游戏,而具有深度思考的观念性。拼贴与并置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将不同时空的意象——如古代的诗词断片与当下的山水碎片,历史的遗迹与现代的景观安置于一个视觉平面,从而制造出时空碰撞的戏剧性效果,直观地呈现“古今同在”的对话现场。实物装置为影像注入了物质温度与历史痕迹,模糊了过去与现在的界限。通过这些现代性的艺术修辞,舒巧敏将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中的意境与神韵,进行了创造性的转译,使其得以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问瓯》项目的深层价值或许在于它对当代人文化身份的叩问。在一个高速现代化、城市化的时代,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正经历剧烈变迁。我们与山水的关系,是否只剩下观光与消费?传统的山水精神,追求内在安宁、与宇宙和谐共生的哲学,是否已然失语?舒巧敏的影像如一泓清泉,映照出这些时代性的困惑,同时也试图提供一种解答的可能。
《问瓯》给出提示——真正的“山水”不止于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性场域。谢灵运的山水诗,宗炳的“畅神”说,核心是将自然视为安顿生命、澄澈心灵的所在。舒巧敏通过镜头重新发掘和阐释的,正是瓯江山水所承载的这一永恒的精神功能。他的摄影实践属于现代人的“澄怀观道”,在追寻古人足迹的过程中,在镜头与山水对视的刹那,创作者与观看者暂时脱离现代生活的喧嚣,进入与历史、自然、内心深层对话的宁静时空。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理念在超越功利、审美与哲思的层面,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对精神家园的共同渴望,对生命意境的永恒追寻。
《问瓯》既是时间的探针,也是精神的桥架。舒巧敏用影像测绘了地理维度上的诗路,也架起一座通往历史和内心深处的桥梁。在这座桥上,我们与谢灵运相遇,与山水对话,最终与那个被现代性遮蔽已久的、更具诗意的自我重逢。这或许是这件作品最动人的灵光:它让我们相信,古老的山水诗魂从未远去,它依然流淌在水波里,隐匿在山岚中,静待一颗澄澈的心灵与之共鸣、与之畅神。
▻▻▻ 摄影师简介
舒巧敏
中国摄影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浙江丽水。主要作品有《问瓯》《罔两》《新“三十六行”》《乡村舞台》《无名山》等。
作品曾入选2021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2022第九届中国摄影排行榜,2023第七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等。
作品曾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证大喜玛拉雅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浙江展览馆,江苏郎静山摄影博物馆,丽水摄影博物馆,丽水摄影节等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