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王翰林《内啡肽的火焰》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是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自2013年开始向全国发起的一项品牌活动,旨在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进行公推和综合审议,最后评出本年度上榜作品,至今已连续举办该活动六届。主办方希望通过常年举办这样的活动,为中国摄影的发展树立一个风向标,共同推动中国摄影的发展进步。


近日, 第七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2019年度)活动已经圆满完成推荐和评审工作,并最终形成上榜结果,共有十件作品上榜,分别是(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高屯子《十年寻羌》、黎朗《某年某月某日》、李林《孤岛》、刘书彤《刘书彦-刘山保-刘书彤》、史阳琨《怀旧之邦》、唐咸英《平行世界》、王翰林《内啡肽的火焰》、占有兵《密集的打工生活》、张兰坡《一块玻璃》、邹京耀《网红打卡》


本期介绍王翰林作品《内啡肽的火焰》。



王翰林


1993年生,祖籍中国山东,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个人作品关注自身情感的记录,从周遭环境的变化到个人历史的流逝,通过私人意象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同时使用绘画,摄影,手工书籍以及动画影像等方式去表现自身的情绪变化。作品获得首届1839摄影大奖,入选索尼世界摄影奖,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三影堂摄影奖,IPA摄影奖,丽水摄影节新人奖,露西基金会新艺术家提名等奖项。作品曾发表在《中国摄影》、《数码摄影》等刊物。



作品阐述


这是一段关于我的家庭的悲痛记忆,父亲在医院晕迷一星期后醒来,告诉我这一星期里发生的故事和他看到的幻境。通过对父亲的手记和病历的研究,我试图去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组作品不旨在探讨死亡,也不旨在探讨临床医学。但一切工作需要在科学了解后,再内化后进行意象表达。

死亡本无法定义,人们想要去表现死亡,但无人见过。濒临死亡的人带回来的记忆也不能说明死后的世界,他们中若真的有人死亡,这些离奇的故事谁又能带回来?说明他们只是临床医学上界定的“死亡”,这充满了悖论,“死亡”一词好像只是人造的一个词语,代表不了它本身。

父亲体验濒临死亡的前提是: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这里面涉及到现已知的医学,神经学,细胞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的解释。但其中仍有科学无法给予确切答案的部分,可能是人类的研究未能所及,也可能需要科学之外的另一条路。

在这过程中我既是一个倾听者又一个记录者,对于父亲的病症和特殊体验,我从研究到调查,再到解释,是一个不断转译的过程。人没有见过死后的世界,而试图去建立的描绘,不论用词语还是影像,都是在用已知去解释未知。我承认我构建的是虚构的图景,就像科学解释不了的地方,现代人用哲学来弥补一样,这可能就是一种慰藉



评委评语

傅拥军

视觉惊奇背后是一场科学实验,也是一场与亲人的对话。人人都学会科学家一样思考是不现实的,但总得有人去做。王翰林的作品不是解释,而是行动。



作品展示


人类的幻境都源自于对所见物的想象。


雷蒙德·穆迪的著作,关于濒死体验的故事。


意识来自哪里?


急性播散脑脊髓炎。


脑白质髓鞘脱失(仿制图像)。


父亲最近一段时间的康复数据:走路。


星型胶质细胞产生的特殊基因Sema3a是运动神经元存活所必需的(源自自然杂志的科学图片)。


他一个人穿越大江大河,并走向那道白光。


父亲看到所有亲人欢聚在一起,他感受到了宁静。


内啡肽的火焰。


显微照片显示人脑组织中的原生质星形胶质细胞(仿制图像)。


脑脊炎治疗(仿制图像)。


脑CT扫描。


通过对体内星型胶质细胞产生的Sema3a在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取向上进行检测(源自自然杂志的科学图片)。


信仰在濒临死亡时的重要性。


灵魂的两个房间。


多巴胺传递的过程(仿制图像)。


星型细胞产生的位置性信号对感觉运动神经回路的整体性具有维护作用(源自自然杂志的科学图片)。


关于父亲一个人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