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收藏工艺标准(下)

第四章  监控系统与修复再生技术

 

4.1   灾害应急响应体系

4.1.1 水灾抢救优先级清单

 

等级

作品类型

响应时限

处理方案

 

红色

 

≧50 年蛋白照片

 

2 小时内

 

真空冷冻干燥(-35℃, 10Pa

橙色

≧50 年彩色胶片

24 小时

恒温除湿(30℃, 25% RH

黄色

数字微喷作品

72 小时

自然阴干(湿度≤45%

 

4.2  银盐照片修复

4.2.1 银颗粒再生技术

- 电化学沉积法:

·配制 0.1mol/L 硝酸银溶液(pH=5.8

·在破损区域施加-0.3V 电压(vs. SCE 参比电极)

·沉积速率:50nm/min,直至光学密度匹配周边区域(ΔD≤0.05

4.3  数字影像修复

4.3.1 修复流程

- 数据准备:收集同作者作品100+张,训练StyleGAN2-ADA 模型。

- 缺损区域生成:使用 CoModGAN 算法,以周边5cm 区域为上下文约束。

- 真实性验证:通过 Fourier-Mellin 变换检测合成区域的频率异常。

 

第五章 法律版权合法性标准

 

5.1 作品版权权属的确认

5.1.1 作品独创性要求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

-创造性选择:拍摄过程中对主题、构图、光线、角度、瞬间等元素出个性化、创造性选择。纯粹的机械复制(如翻拍文件)不被认为具有独创性。

-艺术表达:体现摄影师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情感表达,而非简单的场景记录。

-司法实践:对纪实类、新闻类摄影,只要其体现摄影师的视角选择和瞬间捕捉,也承认其独创性,受版权保护。

5.1.2 版权归属的核实路径

- 摄影作品版权归按下快门的摄影师所有。建议通过与本人核实通过其创作手稿EXIF原始信息文件等方式作进一步确认。

- 职务作品:员工为完成法人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版权归属需根据劳动合同或单位规章约定。收藏时需同时取得作者个人的声明和单位的授权文件。

- 委托作品:受他人委托创作的作品版权归属由委托合同约定。合同未明确约定的,版权归受托人(摄影师)所有。收藏时需审查委托合同条款。

- 版权继承与转让:如作品来自摄影师继承人或此前权利的受让方,需核实完整的权利流转链条,包括遗嘱、公证文件、历次转让合同等。

- 版权登记证书:尽管作品自创作完成即自动享有版权,但国家版权局出具的《作品登记证书》是证明权属的有力证据,可作为收藏的重要参考。

5.1.3 权属确认的负面清单

在未获得明确授权前,应假定以下作品存在版权风险:

- 来源不明的网络图片。

- 仅通过权利声明水印标识,但无法提供原始文件或创作过程证明的作品。

- 权属链条断裂或无法追溯的二手市场作品。

 

5.2 授权范围与权利限制

5.2.1 授权类型

- 著作权转让:摄影师将其财产权(如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的一部分或全部永久性地转让给收藏方。这是最彻底的授权方式,通常对应最高收购价格。

- 授权许可:摄影师许可收藏方在特定范围、特定期限、以特定方式使用作品。许可分为:

· 独占许可:在约定范围内,只有收藏方可以使用,连摄影师本人也不能使用。

· 排他许可:收藏方和摄影师都可以使用,但不得许可第三方使用。

· 普通许可:收藏方可以使用,摄影师也可许可任何第三方使用。

· 人身权保护:无论何种授权,摄影师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不可转让的,必须予以尊重。

5.2.2 关键授权条款

在授权合同或转让合同中,必须明确以下条款:

- 使用领域:明确作品可用于何种领域(如:公共展览、出版图录、内部宣传、衍生品开发等)。

- 地域范围:授权在哪些国家和地区有效。

- 时间期限:授权的起止日期。若是永久转让,则需明确写明。

- 复制与修改限制:禁止实质性修改未经摄影师书面同意,不得对作品进行裁剪、调色、拼贴或其他改变作品原貌的再创作。

- 复制限制:即使是用于宣传,也应明确复制品的数量、尺寸和精度。

- 转授权权利:收藏方是否有权将作品的权利再次授权给第三方。

 

5.3 公有领域与特殊类型作品

5.3.1 公有领域作品

著作权保护期届满(通常是作者逝世后50年)的作品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可以自由使用。但需考虑

- 尊重人身权:仍需为作者署名,并不得歪曲、篡改作品。

- 版本问题:对公有领域作品进行高清扫描或复制的底片或文件,其复制件本身可能因新的智力投入(如精良的复制技术)而产生新的版权。收藏时需区分原作的公有领域和复制件的新版权。

5.3.2 数字艺术与AI生成作品

- 传统数字摄影:其版权确认与传统胶片摄影无异。

- AI生成作品:目前各国司法实践不一。收藏此类作品时需极度谨慎,必须确认: 生成该作品的AI模型的版权政策。

由于该领域属于新兴领域,缺乏成熟统一的认定标准和法律界定,可视技术发展补充修订

 

 

提交与验收流程

 

专业收藏机构对摄影作品进行收藏前,须严格遵循以下入藏准备流程,确保作品在艺术、技术及法律版权层面的合规性:

1.  前期沟通:艺术家或捐赠方在作品制作前,应与收藏方就材料、工艺、尺寸、制作版数等达成一致,并明确作品的版权归属与授权展示范围,确保后续使用合法清晰。

2.  提交辅助说明材料:提交作品时,需附带详细的作品技术信息表,内容应涵盖所用纸张、墨水/相纸型号、打印机/放大机型号、冲洗工艺、调色方式等;同时应提供作品版权声明或授权文件,以证明作品的原创性与合法性。

3.  技术与权利审查:收藏方有权对作品进行非破坏性检测(如pH值测试、残余海波测试、紫外线灯检查),验证其是否符合本技术标准;并同步审查作品的权利状况,确认不存有版权争议。

4.  验收:作品须在技术质量与法律合规性两方面均完全符合或超出本标准,方可被正式纳入收藏。

 

 

 

 附录

 

 

7.1 术语解释

7.1.1 存档级/收藏级

指在黑暗存储条件下,预计寿命超过100年的

7.1.2材料与工艺

无酸:材料pH值为7.0或更高,且含有碱性缓冲剂(通常是碳酸钙)以中和未来可能产生的酸性物质。

 

7.2  参考品牌

7.2.1 纸张

Hahnemühle, , Epson, Ilford Galerie 品牌的博馆级

7.2.2 墨水

Epson , Canon , HP 原装料墨

7.2.3 材料

Nielsen Bainbridge, Lineco, University Products牌的物馆产品

 

7.3  常用摄影传统工艺介绍

7.3.1银版工艺

银版工艺是第一个商业上可行的摄影工艺。该项技术公布于1839年,以其发明者达盖尔(Louis Jacque Mandé Daguerre)的名字命名。银版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基于纯银金属对卤素元素碘和溴的光敏性。其他基于银的照相工艺需要将溶液中的银离子与溶液中的卤化物(碘化物、溴化物)结合。其原始拍摄要求曝光时间长达30 分钟,随着后期技术改进,曝光时间可以缩短到几秒钟,使肖像摄影成为可能。银版法照片以其高反射表面和极高分辨率闻名,能捕捉到比迄今为止任何后续摄影过程更多的细节。后人对该过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已出现几种与图像形成、镀金影响和劣化机制相关的理论。

7.3.2 蓝晒工艺

蓝晒法基于铁盐的光敏性,特别是铁盐和铁氰化钾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颜料普鲁士蓝(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是指蓝晒法特有的青色/蓝色调。工作配方要求柠檬酸铁铵和铁氰化钾的组合以产生普鲁士蓝。在制作过程中,感光材料暴露在光线下,柠檬酸铁铵中的铁离子被还原为亚铁离子,然后亚铁离子与铁氰化物离子反应,产生不稳定化合物, 即亚铁氰化物,空气逐渐将亚铁氰化物氧化成亚铁氰化铁(普鲁士蓝)。为了快速氧化,可以将蓝晒作品置于氧化剂(如过氧化氢)的稀浴中。

7.3.3 蛋白印相工艺

蛋白印相是一种基于氯化银的光敏性的工艺,原理是让氯化银悬浮在薄纸支架上的蛋白粘合剂中。制作过程中将氯化物(氯化钠或氯化铵)加入蛋清中溶解,然后将其成泡。将需要制作的纸张均匀涂上蛋白液,然后将涂有蛋白的纸漂在硝使对光感光线接触感光纸张再使硫代酸钠定影,最后水洗晾干蛋白印刷工艺对盐纸工的改进,可以很地再,形成对比19刷工,最后1929失。

7.3.4 湿火棉胶工艺

湿版火棉工艺原理浮在璃支上的棉胶合剂 物和化物敏性火棉干燥会失敏感必须火棉仍然湿的况下成该程,故名湿版制作过程是将混合好的火棉胶溶液均匀地倾倒在干净的玻璃或金属板上,然后将涂布好的板子迅速浸入硝酸银溶液中,使其表面形成具有感光性的卤化银,再将湿版放入片夹中进行拍摄。曝光后,在湿版还未干之前进行显影(通常使用硫酸亚铁溶液)和定影(使用硫代硫酸钠)。湿工艺一个点是个过必须让药剂保持未凝固状态。如完全干燥,会去敏性并无法渗透溶管创者后来还开发干火胶技法湿板最在商上被明干板艺所

7.3.5 明胶干版工艺

明胶干板工艺基于卤化银的光敏性,让卤化银悬浮于玻璃上的明胶粘合剂中。该工艺用于制作负片和正片透明胶片。明胶干版一般都在工厂中工业化制备。将含有溴化钾等感光卤化银的明胶溶液,均匀地涂在干净的玻璃上,然后经过冷却、干燥和切割,制成标准化的干版。摄影师只要从盒中取出预制好的干版,直接放入相机中即可进行拍摄。拍摄完成后可以带回暗房进行显影和定影。明胶干版是连接古典湿版摄影和现代胶片的关键桥梁。它将摄影从一门复杂的手艺变成了便捷、可靠的工具,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图像大众化传播的时代。

7.3.6酸盐工艺

酸盐工艺于以原理敏性铬酸和树合物露在线下与暴量成例地洗基底,去除硬化。艺术家在暗房安全灯下通过将颜料混合阿拉伯树胶制成感光颜料浆,利用紫外线曝光来固化图像,紫外线穿过负片的透明部分,使下方的重铬酸盐胶体硬化,将颜料永久固定;而被负片黑色部分遮挡的区域则未感光,颜料保持可溶性。最后将曝光后的纸张浸入常温的水中。未感光部分的颜料会被水轻松洗去,露出白色的纸基;而已感光的区域则因为胶体硬化而牢牢抓住颜料,形成图像。

7.3.7 铂金工艺

铂金印相是一种古典手工印相工艺,以铂系金属作为主要感光材料,采用接触印相法,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下制作图像。该工艺所呈现的宽广影调与影像的永恒性,主要归功于其所使用的金属铂。铂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元素,化学性质极为稳定,因此通过铂金印相法制作的作品不仅具有出色的永久保存特性,还展现出独特的质感。其影像以深邃的黑色、丰富的层次和细腻的影调变化著称,能够在不同光线下精准再现被摄对象的质感、纹理与层次细节。

 

编制说明:本项目编制是专业博物馆收藏摄影作品的最低要求,博物馆根据具体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保留对个别特殊情况做出例外决定的权力,但会充分评估其长期保存风险。本标准可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文物保护科学家及艺术法律工作者的权威操作手册,并随技术发展定期修订。




学术支持名单


刘轶恒、张三疯、钟建民、钟旭东

沈忠海、孔  耐、陈石锋、张一斌、葛恒立